大学生就业“歧视”折射社会“潜规则”

2014-02-19 20:34:59  来源: 齐网

小字体大字体

  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中指出,在毕业两个月之后,接受调查的应届毕业生失业率是17.6%,其中农村家庭出身的普通本科毕业生失业率竟然高达30.5%,远远高于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家庭的城乡背景对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有着非常明显的影响。(2月19日《南方都市报》)

  同样的学历,相似的教育经历,在就业上却因农村、城市的出身不同,显出云泥之别。显然,这不是两者学业能力的真实反映!纵使有差别,也不该是如此大的反差。这种巨大的差距,可谓“城乡差距”的另一种表现。农村大学毕业生就业“歧视”,反映的绝非自身能力的集体不足,而是社会的不良现象,那些让人深恶痛绝的“潜规则”。

  有人说,在大城市“拼钱”,在小城市“拼爹”。这话虽偏激,有失偏颇,但也非无稽之谈。农村出身的大学毕业生,既没钱,也没“爹”,他们只有自己,却还没得到认可。无论大小城市,在就业的起跑线上,他们都输给了城市出身的毕业生。当然,这只是个人的主观臆测,并无权威、专家的考证。那么,专家们客观的评述是否别开生面呢?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田丰调查发现,大学毕业生就业,城乡差距严重,尤其是普通大学,就业率分别是87.7%、69.5%,相差18.2个百分点!在就业单位上,进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比例分别是47.8%、31.1%;进入外资企业的比例分别是14.4%、2.5%。在工资待遇上,平均月薪分别是3400元、2800多元。无论就业率、就业单位,还是待遇上,无不打下深刻的“城乡差距”烙印。原因何在?是因为学业能力?还是另有隐情?应该,后者更靠谱一些!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学校就业部门负责人该比谁都清楚!他们大都坦言:“人情”“关系”因素,确实在毕业生找工作方面体现的非常明显。这就是就业的“潜规则”吧,讲“人情”靠“关系”,“拼钱”“拼爹”。如果你没有,不好意思,那你就要让一让,无论是就业上,还是待遇上。连社科院研究员田丰都承认,大学毕业找工作有两个因素最重要,第一是家庭背景,也就是“拼爹”;第二是学业能力,就是“拼学”。

  毋庸置疑,无论何时,“拼学”都是主流,知识决定命运!但“拼爹”却决定着机遇。甚至有些招聘单位,啥都不问,就直奔主题询问家庭社会关系!更别提背后比肩接踵奔走的“关系”了。这种社会“潜规则”,也催生出就业“歧视”,它如同一个哈哈镜,既放大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城乡差距”,也暴露出自身丑陋的面孔。

  大学生就业的“城乡差距”,彰显出就业的“歧视”,也折射出社会的“潜规则”。历史早已证明,“文革”的唯成分论是极端、错误的,当前这种就业的“唯成分论”,既有违社会公平,也是历史的倒退,同样为国、为民、为时代所不容。

  作者:诸葛凉
  稿源:齐网
  编辑:齐若凡

相关新闻

我说两句

热门推荐

房产 | 汽车 | 旅游 | 教育 | 财经 | 科技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