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包丢脸露出社会财富意识贫瘠短板

2013-11-10 10:19:00  来源: 齐网

小字体大字体

  武汉市青山区的王女士早年和丈夫离婚,独自拉扯女儿,好不容易把女儿拉扯大,自己也已经年过半百。50岁生日这天,读大三的女儿提出请妈妈到西餐店吃饭。孩子长大了知道心疼妈妈,王女士心里美滋滋的。饭后,王女士提出要将吃剩的披萨打包,不想女儿脸一沉,说出了上面那番话,并愤而先行离开将王女士独自扔在了饭店。王女士找到社区负责人,一肚子委屈地问:“打包丢人吗?”(据2013年11月9日 中国广播网)

  吃不了兜着走,打包反映出节省钱、尊重钱的良好生活习惯,体现了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是一种值得大力推崇高尚美德。我们应该为王女士大喝一声“赞”!而王女士读大三的女儿视打包为“丢人行为”,这是一种背离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落后文化现象,是社会财富意识贫瘠的表现。打包不丢脸,真正丢人现眼的是随意挥霍浪费钱财的日常生活习惯,更让人感觉脸红的还有使学生是非不清、荣辱不辨的高等教育。

  勿需回避,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的中国人,在舌尖上的浪费确实相当惊人。温州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温州餐饮消费约为234亿元,浪费部分约占10%,以此推算,一年下来温州餐桌上的浪费达23.4亿元;来自中国农业大学调查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500亿公斤,相当于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10。保守推算,我国消费者仅在中等规模以上餐馆的餐饮消费中,每年最少倒掉约2亿人一年的食物或口粮;据估算,全国各类学校、单位规模以上集体食堂每年至少倒掉了可养活3000万人一年的食物;我国个人和家庭每年可能浪费约110亿斤粮食,相当于1500万人一年的口粮。浪费无处不在,不容小觑。

  于是,“饭后打包”便成为减少浪费的成功做法,但是这种消费者自愿行为的推广普及并不乐观。调查结果表明,中低档饭店的打包率能达到60%左右,而高档饭店只有40%左右。舌尖上的浪费有四大主因:一是公款消费,浪费不心疼。业内人士说,公款消费不打包的比例较高。二是观消费念的偏差,请客剩菜多,显得有面子,剩菜打包没面子。剩菜与能力、地位,还有请客的“诚意”挂钩。三是部分餐饮企业盲目追求利润,想方设法鼓励超量过度消费。还有就是在中式聚餐时,不少餐厅不配发公用筷子,很多食客也少有用公筷的习惯,剩菜不卫生,担心带回食用不安全。

  这里还应重申,在惊人的餐桌浪费背后,所凸显出的则是国人头脑中社会财富意识的严重贫瘠,是个人行为和公共道德的脱离。一些人大手大脚堂而皇之地铺张浪费时,往往会理直气壮大言不惭地说;“钱是我个人流汗流血赚取的,东西也是我花自己钱买来的,我爱怎么的就怎么的,别人没有权利指手画脚。”其实,他们并不知道餐桌上的食物也属于社会财富范畴,即便个人对其拥有支配权,但也没有挥霍浪费的权利。

  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是社会人,任何人都不能脱离社会而活着。一个人一旦脱离了社会,不仅无法创造劳动价值,更无法获得进入社会生产、生活领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物质。如同丢下母亲和吃剩的食物独自离开饭店,只能证明王女士女儿自私一样,那些挥霍浪费无度的人,恰恰是在每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心目中只有自己,只看事情本身,而不能放远目光,与全社会联系起来,考虑到社会风气习惯,总觉得自己的做法无碍大局,事实并非如此。

  节俭体现在生活细节之中,节约意识靠一代代传承。“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不能仅仅停留地诗歌里,停留在孩的童背诵中,而是体现在日常生活的习惯上。要通过各种有效载体,使“经验困苦,玉汝于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至理名言在人们的耳边常鸣,毕竟,历史与现实的无数经验一再证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支撑的个人,是难以成人成才的。

 

  作者:徐云鹏

  稿源:齐网

  编辑:齐若凡

相关新闻

我说两句

热门推荐

房产 | 汽车 | 旅游 | 教育 | 财经 | 科技

推广

频道推荐

娱乐 | 女人 | 健康

热点排行

文化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