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高潮”中的商业风波

2013-11-16 09:16:55  来源: 齐网

小字体大字体

  近年来,网购迅速升温,电商经济成为了人们谈论越来越多的话题。与往年一样,今年的“双十一”再次成为了全民网购的“高潮”期。马云与王健林关于电商与零售业谁将主导未来零售市场的赌局的确在双十一期间赚足了大众眼球,这也在无形中引发了我们关于双十一网购“嘉年华”的相关思考。

  本是双十一的“光棍节”,如今却摇身变成了全民网购“狂欢劫”,而且这种网络抢购的趋势近年来越来越显著,这不得不引发我们关于双十一网购风暴的再次思考。而在笔者看来,双十一网购狂潮的背后是关于当下商业发展与网络发展的双向问题,网购在给人们带来巨大方便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商业风波。

  一,实体商家的被迫“狂欢”。

  在双十一网购狂欢节里,冲锋在促销前线的,无疑是淘宝天猫等几大电商,而实体商家例如京东、当当等只能想方设法与电商建立合作关系,才能在双十一狂欢节中勉强分得一杯羹。比如银泰就与天猫在此次购物狂欢节中展开了合作,线下35个实体店成了电商供货商。这就对实体商业用户形成了一种莫名的压力:究竟怎样才能夸大实体销量?又怎样才能取得与电商的合作从而获得长足发展?网购又会不会成为今后商业经济发展的常态?

  仅有有2.5万名员工的淘宝公司,能够为900万网店商家服务,它借助网络迅速扩张的速度是惊人的,这种迅速的扩张优势也是传统商业模式难以企及的,所以,在双十一网购高潮中,实体商家成了被动者。在这场抢购风暴中,电商和实体商家成为了矛盾的双方,而在这场促销战中,实体商家显然成了败者。

  网购“狂欢节”在“光棍节”成了实体商家的“劫”,即使与电商合作,由于门面租金的高成本问题和公众的网购便捷心理,实体商家也只能在这场商业风波中获取微薄的利润。

  二,“狂欢”实为营销模式在作怪。

  据了解,2012年淘宝和天猫在双十一当天的成交额为191亿元,而在今年仅用13小时就达到这一成交额。更为迅速的说明是在天猫上1分钟交易额就破亿元,6分钟破10亿元,不到6小时成交突破百亿元大关。如此庞大和迅速的成交额不得不引起我们对于电商商家促销战模式的思考,其实很大程度上,消费者并不能在双十一当天享受多大的优惠,这些商家以价格战为主的营销模式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存在水分的。

  掀起商业风波的关键不是自以为捡了大便宜的消费者,而是以双十一为促销噱头的商家们。双十一网购“狂欢”的创意来自美国shop.org网站2005年首创的“网络星期一”,但在中国庞大消费人群和网络消费市场的影响下,这项商业创意所产生的效果已经远远超过了美国。

  商家抓住的是中国庞大消费人群的消费心理,据了解,在天猫热销物品中,文胸和内裤成为抢购热点,而在此次消费大潮中,女性用品无疑是“狂欢节”抢购的重中之重,卖家抓住的就是这种国人消费的心理。值得我们意识到的事实是,双十一期间卖家大多采用的是先涨价后打折的营销策略,而消费者往往以为打折的就是便宜的显然是存在认识误区的。

  三,卖家的商业文明和买家的消费观念。

  值得肯定的是,双十一“狂欢节”的确为中国的经济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是却在促销过程中暴露了卖家主要是电商的商业文明规则问题。在这种一哄而上、一哄而散的商业浪潮中,我们不能只看到庞大的商业数字背后是成绩和骄傲,还应该看到的是全民制造商业神话的商业文明规则是很有问题的。仅是一天的消费数字并不能说明中国的经济就发达到了很高的地步,平稳持续的增长才能说明商业经济发展的潜力。同样,双十一期间卖家耍手段促销的商业手段也是有悖健康的商业文明的,是商业风波的严重隐患。

  双十一网购“狂欢”中也暴露了消费者消费观念的不完善,网购可能一定程度上会因为折扣吸引我们的眼球,也会因为敲敲键盘的方便性而受到我们的青睐,但是其实很多时候网购折扣只是吸引我们的方式,网购同样存在虚拟环境下的弊端。所以,消费者在网购商业风波中擦亮双眼,理性消费才是正确的消费方式。

 

  作者:刘常剑

  稿源:齐网

  编辑:梁小民

相关新闻

我说两句

热门推荐

房产 | 汽车 | 旅游 | 教育 | 财经 | 科技

推广

频道推荐

娱乐 | 女人 | 健康

热点排行

文化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