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愈“中国式过马路”还得“照镜子”

2013-12-03 11:39:17  来源: 齐网

小字体大字体

  12月2日,是全国交通安全日。这一天,公安部交管局联合众多媒体发起的“我眼中的10大交通陋习”网络调查活动告一段落。随意变车道、开车打手机……人们在参与调查中也在反思:令人厌恶的交通陋习,自己是不是也有过?(12月2日人民网)

  穿越、跨栏、闯关、抢道……交通陋习的存在不仅让交警无可奈何,也让看客心里难安,要是冷不丁因为一个陋习葬送了自己或无辜者的生命,引发的就不单单陋习问题,而是接踵而来的悲剧和事故认定了,这是谁也不愿看到的。既是陋习,那便放任不得,昨天,公安部交管局也联合众多媒体发起的“我眼中的10大交通陋习”网络调查活动告一段落,令人厌恶的各种陋习,在网上引发了强烈的反响,而要治疗这些交通“顽疾”,“照镜子”是最好的方法。

  交通陋习阻碍交通秩序和社会文明,行人素质和漠视是主因。前段时间,很多地方强调对“中国式过马路”要“零容忍”,但专项整治和文明规劝之后,效果虽有改观,却不尽人意。通过镜头下的街头乱象,交通秩序被部分行人无视,出行态度的随性和不顾忌,让规则社会经受前所未有的考验,而这些陋习,在衣食住行问题日渐明朗和无忧的今天,成为阻碍社会良性发展的“死循环”。

  每个人独有的出行自由,没有办法用法律干涉,道德约束成效甚微,法律约束终归也是一碗难平。政府相关部门、专家、意见人士,为交通陋习的改进措施费尽脑筋的想办法,有人提倡道德约束为主,处罚为铺,有人主张重典之下无陋习,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些地方也采用了这两种措施去实施交通管理,然而耐人寻味的是,交警苦口婆心劝导和冷着脸皮对违规行人罚款,依然让交通陋习根本上难以改变,反而有时候还形成了对立态势,引发人们对“中国式”交通陋习的更深思考和解读。

  依笔者看来,交通陋习的改进,处罚终归是短暂的小道,出行文明的意识宣传和个人自觉性的培养才是大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交通陋习的形成也是日益积累下来的毛病,而这种积累首先是小部分人个人自觉性差,连着影响到大部分人不尊重规则,在无规则诱使下,习惯脱离社会牢笼,成为陋习。因此,文明意识的宣传和个人对规则的遵守显得颇为关键,而这样的宣传不能靠间歇性的专项治理,而是必须拿出耐心和勇气,慢慢感化被陋习传染的民众,用危机意识引导他们尊重生命,体会到文明两字的分量,才能在情与法的间隙中,找到改变的可能性,而这需要时间,也需要广大市民和相关部门在交通意志上达成默契。

  在社会转型期间,人们越来越追求自由和随性,解决交通陋习的必要性不容置疑,但是急不得,一刀切的罚款了之反而容易引发情绪反弹。因此,不管是从大局的精神文明建设,还是用法制精神来治理这些社会难题,最后终究要回到病人本身,广大市民的自觉性是交通顽疾最好的长久良药,道德和法律约束只是药补,而政府相关部门的治理和道路的科学合理规划便是良方,作为不在镜头内的民众,我们要做的就是使劲“照镜子”,在规矩中行走方圆,不为社会发展添堵,不为文明建设蒙羞,文明出行便不在是梦。

 

  作者:青秀

   稿源:齐网

  编辑:梁小民

相关新闻

我说两句

热门推荐

房产 | 汽车 | 旅游 | 教育 | 财经 | 科技

推广

频道推荐

娱乐 | 女人 | 健康

热点排行

文化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