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津城是八路军在山东境内彻底解放的第一座县城

2014-09-27 15:12:30  来源: 齐网

小字体大字体

  位于黄河岸边的利津县城,是一座有着800多年悠久历史的商业文化名城。也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山东省境内解放的第一座县城。

  利津城是连接广饶、垦利、博兴、蒲台、滨县、沾化等县的枢纽,交通便利,四通八达,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抗日战争时期,这座古老的县城成为日寇在黄河入海口一带最大的战略据点。城内长期囤积着日伪军抢掠来的大批粮食物资,设有电台数部,是日寇在鲁北地区的经济中心和情报基地,也是日伪“扫荡”“蚕食”渤海抗日根据地的屯兵处。1943年冬,日寇向清河区进行长达一个多月的冬季大“扫荡”,就是以这里为大本营。日军指挥官丘山旅团长坐镇利津城,担任前线总指挥;日军驻山东的最高指挥官、第十二军团长喜多,亦曾亲临利津县城调兵遣将。

  1944年春,侵华日军为了援救其入侵南洋的孤军,抽调兵力开始向国民党战场的平汉、粤汉和湘桂铁路沿线的豫、湘、桂等省发起战略性进攻,企图打通从中国通往东南亚的交通线。华北敌后战场的压力相对减轻,为山东抗日根据地军民转入对日局部反攻造成了有利条件。八路军山东军区根据中央军委总的战略意图,部署以全区主力兵团和基干兵团总数一半以上的兵力向日伪军发起春、夏、秋、冬季攻势作战。7月至8月,渤海军区夏季攻势全面展开,解放利津城成为夏季攻势第二阶段的中心任务。

  当时盘踞在利津城的伪华北绥靖军第八集团军第二十七团,是日寇在北平通州精心培训、装备精良的一支伪军主力部队,素有“中国皇军”之称。日寇特派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竹田大尉和井田中尉分别担任这支部队的教导官和指导官,并派有分遣队督守。另外,城内还驻有7个保安中队、伪县公署宪兵队、伪警察局、新民会以及乌七八糟的杂牌军,总兵力2000多人。利津城深沟高垒,防御坚固,周围分布着盐窝、张许、侯王庄、小街、店子、单家寺、宋家庄、崔家、官庄等9个据点,形成一道道外围屏障。其中张许和盐窝据点,像两只触角,分别伸向县城东南广北根据地和东北垦区根据地的边缘,各有一营伪军驻守。日军驻张店的旅团长田坂、伪绥靖军第八集团军参谋长于靖波,都曾亲临视察,赞许利津城为“要防模范”。

  当时渤海军区主力部队只有1000余人,武器装备也处于劣势,力量对比悬殊。但随着抗日形势急骤发展,敌伪预感到末日来临,军心涣散,士气低落。而八路军有地方武装和民兵的配合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有革命战士英勇顽强的牺牲精神,后援充足,士气旺盛。随着夏季攻势的逐步展开,解放利津城的时机已经成熟。按照清河军区部署,军区直属团主力担任主攻任务,并分出两个连的兵力,部署在小清河以南,协同地方部队监视和牵制邻县敌人;军区特务营,四分区地方部队,垦利、沾化独立营和直属团一部,分别攻打盐窝、张许据点;其他各外围据点,由各区中队和民兵相机攻取;沾利滨县武装大队设伏于利滨公路两侧,准备阻击惠民、滨县来援之敌。

  8月16日下午,利津城周边的日伪据点已经被一一攻克,渤海军区在史口(今东营市东营区史口镇政府驻地)召开万人誓师大会,杨国夫司令员在会上亲自发布了攻打利津城的进军令。当晚,担任主攻突破任务的渤海军区直属团一营,从城东河滩的青纱帐里悄悄逼近利津城东门外黄河大堤。两名侦察员沿着大堤背坡转到城门北侧侦察地形,选择爆破点。爆破队员冒着生命危险先后炸开两道城门,打开了进城的豁口。随着三颗绿色信号弹次第升起,埋伏在四面的部队同时展开攻势,密集的枪声响成一片。东门的守敌丢盔弃甲,朝伪团部抱头鼠窜。八路军战士迅速控制了东门楼子,沿地面和城墙往里推进。城内的敌人凭借街头路口的一道道工事负隅顽抗,八路军指战员与敌人展开激烈的巷战、街垒战。八路军战士们奋勇当先,边打边进,直捣伪团部,文庙、南门城楼、伪县府、新民会、保安大队部等相继被占领。

  8月17日下午2时,八路军内外夹击,攻克了西门及城西南碉堡,残敌龟缩在城西北角一个院子里。黄昏时分,八路军正准备发起攻击时,突然下起了大雨,日伪碉堡里的机枪喷出火舌,八路军冲击受阻。勇敢的爆破手连续引爆3个炸药包,将碉堡炸掉,指战员们冒着硝烟冲进院子,伪军见大势已去,主动缴械投降。伪团长苏冀南穿上破旧的老百姓衣服,还没来得及逃跑就被堵在院里,与300多名伪军一起做了俘虏。日军指挥官井田中尉带着两名日本兵,爬上房顶,搭梯翻越城墙想逃跑,被埋伏在城下的八路军战士当场截住。一阵格杀之后,井田等三名日军全部被消灭。

  从滨城出发前来增援的500余名日伪军,在沾(化)利(津)滨(县)武装大队一路阻击下,仅仅30千米的路程走了一天一夜,直到18日拂晓才赶到了西关。可直到此时,他们仍没想到利津城已被八路军全部占领,日军在前,伪军在后,前拥后挤地向城内跑。埋伏在城头和公路两侧的八路军战士一齐把成束的手榴弹投向敌群。日伪军被炸得晕头转向,抱头鼠蹿。

  雨过天晴,旭日东升。被日伪铁蹄践踏六年之久的利津古城终于重新回到了人民手中。从那时起,这里一直都是中共解放区的核心堡垒。

  有资料认为,利津城是八路军在山东省内解放的第二座县城,第一座应该是沂水城。但仔细研读相关历史资料可以发现,当时解放利津城和沂水城的战斗几乎是同时打响的,都是1944年山东八路军夏季攻势的组成部分。而这种双拳齐下的布局,也有效分化瓦解了敌人的有生力量,防止了日伪军之间的相互支援。负责解放利津城的清河军区是在8月11日至15日扫清外围据点之后,于8月16日夜开始攻城,当晚即炸开城门,进入县城,各个击破敌人火力点,展开巷战,并于17日深夜结束城内战斗。随后,在西关外布好防线,将前来增援的日伪军击溃在城外,18日早晨彻底结束战斗,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完胜。而负责解放沂水城的鲁中军区,则是在8月15日夜组织主力部队对沂水城实施强攻,同时以部分部队攻击城外据点,至17日晨占领沂水城。这个时间确实比攻克利津城早了将近一天,但事实上解放沂水城的战斗到此并没有结束。当时日军五十九师团听到沂水城被八路军攻克的消息之后,立即以主力部队分数路向沂水急进。为瓦解敌人斗志,八路军鲁中部队当时释放了被俘的7名日军伤员,并将在沂水城中击毙的日军尸体分别葬于城内5个坟墓中,摆下花圈,写下“祭文”,而后撤至城外,伺机歼敌。19日,日军重新进入沂水城内,见到城内情景,士气低落,又遭到城外八路军部队的围困和不断打击,遂于20日放弃沂水城,在飞机掩护下撤至莒县。依据这些资料分析,利津城的解放应该更早更彻底一些。

  利津城一战,共击毙日军指导官井田中尉以下7名,毙伤俘伪二十七团团长苏冀南以下官兵1700余名。缴获大小炮11门、重机枪2挺、轻机枪40挺、长短枪1450多支、子弹10万余发、电台5部、电话总机2部、电话机22部、汽车2辆、战马50多匹、粮棉750万公斤,军衣、军毯等军需品若干。而在一周前,去北平参加顾问会议的伪利津县顾问兼伪华北治安军二十七团教导官竹田大尉及多名伪军军官,也在返回利津的途中于博兴县境内被八路军抓获。8月20日,中共山东省委机关报《大众日报》发表题为《渤海夏季攻势第二阶段急剧展开,我军光复利津城》的消息,对整个战斗过程和战果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报道。

  随着利津城的解放,整个利津县纳入了渤海解放区范围,黄河口地区全部回到了人民手中。按照中共山东分局和八路军山东军区的指示,渤海区抗日武装兵分三路,以破竹之势,向津浦路济南至沧州段和胶济路西段沿线的日伪军发起全面进攻。各路大军捷报频传,至1945年9月26日,渤海区腹地各县城全部解放。在反攻作战中,渤海区军民共歼敌3万余人,解放县城33座,人口600余万。渤海区发展成为西起津浦铁路,东至渤海,北近天津,南至胶济铁路,面积达5.2万平方千米,辖41个县市,人口近1000万的山东省最大的一个战略区。

  (节自作者所著地域文化书《穿越黄河口》)

  作者:薄文军
  稿源:齐网
  编辑:梁小民

相关信息

我说两句

热门推荐

房产 | 汽车 | 旅游 | 教育 | 财经 | 科技 | 健康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