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之术老师之道

2014-03-31 06:56:35  来源: 宁国新闻网

小字体大字体

  □游宇明

  李鸿章虽以“年家子”身份投帖拜在曾国藩门下,但他对曾国藩传授其他的东西,更多的只是吸收其“术”,不顾其“道”。

  曾国藩一生以诚为本,李鸿章则喜欢撒谎。在湘军幕府时,某天,李鸿章谎称头疼,不愿参加曾国藩主持的早会(集早餐与议事于一体的聚会),曾国藩几次派人去叫,说是“人不到齐不开饭”。看到老师生气了,李鸿章只好披上衣服,匆匆前往。曾国藩板着脸没说话,待李鸿章吃完饭,丢下一句:“少荃,既入我幕,我有言相告,此处所尚,惟一诚字耳。”然后拂袖而去。

  在用人上,李鸿章与曾国藩也有极大差异。曾国藩提拔将领,除了军事素质,还很看重其操守和学问,湘军的主要将领都是书生,有科名者竟达三十多人。曾国藩曾得意地对别人说:“我的这些部下,可以白天打仗,晚上讲学。”李鸿章用人只看打仗的能力,强调用利益笼络人心。他觉得读书人想法多,谁都不服谁,在战场上很难协调,相反,那些四肢发达、大脑简单的“武夫”倒可以唯主将之命是从。

  曾国藩固守原则,李鸿章则看重权变。

  19世纪70年代初,天津发生捣鼓教学、杀害洋人的教案,曾国藩受命处理。曾国藩经过仔细调查,发现所谓洋人教士杀婴儿的事纯属谣传,在谈判中,他先是向洋人道歉,当即决定将天津道、天津府、天津县的官员全部撤换,洋人不同意,非要将这些官员杀了抵命。几经协商,达成协议:判死刑20人,流放25人,天津知府、知县革职并流放黑龙江,支付赔款49万两白银,并派政府特使到法国赔礼道歉。

  协议一出,国内议论纷纷,有人甚至指责曾国藩是“卖国贼”。在此种情况下,朝廷只得命令李鸿章复查“天津教案”。

  李鸿章一接手,就表现出了与老师全然不同的做事风格。他一面与洋人讨价还价,一面暗地里与俄国沟通,因为俄国只要赔偿“经济损失”,不要求人命相抵。李鸿章趁机改动判决,将原来的20名死刑改为16名死刑、4名缓刑,又令丁日昌从监狱里找来16名死刑犯杀了,忽悠外国人说已经行刑完毕。那些流放的官员,在避过风头之后,李鸿章又将他们一一招了回来。

  李鸿章只学老师的“术”,无视其“道”,并非学不到,而不想学。

  曾国藩来自交通极不发达的湖南中部乡下,他的价值观是儒生的;李鸿章来自自古以经商著名的安徽,其价值观是商人的。前者讲精神坚守、讲诚信、讲名誉,后者讲物质利益、讲计谋、讲机变。

  在正常时代,道可以战胜术;在晚清那种非正常的时代,术往往打败道。

  从曾国藩与李鸿章身上,不难看出一个时代流变的轨迹。

  编辑:齐若凡

相关信息

我说两句

热门推荐

房产 | 汽车 | 旅游 | 教育 | 财经 | 科技 | 健康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