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节目单引吐槽:别止于成“国家项目”

2014-01-30 05:50:01  来源: 齐网

小字体大字体

 

  春晚,是国人欢度春节一道必不可少的文娱大餐。随着马年春节的临近,春晚愈发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亿万国人都期待着马年春晚可以享受到一道丰盛的、有创意的、有品味的文娱大餐。近日,有报道央视春晚已经上升为“国家项目”,更让这种期待变得真切起来。(1月29日光明网)

  对于这一消息,我们不禁拍手称快,更加殷切的期待今年的春晚是否会让我们耳目一新,真正上演一台集文化、娱乐、欢庆于一体的文娱盛宴。央视自1983年举办第一场春晚,伴随着电视传播技术的发展,春晚逐渐深入人心。但或许是可以用的花样都用完了,或许是由于各种新媒体的冲击,春晚在最近几年显现出一种疲态,没有新意,格式化。春晚在享受了鲜花与追捧后,也受到越多越多人的批评、质疑和冷落,似乎春晚即将走入关门大吉的悲哀境地。春晚上升为“国家项目”,我们有理由认为,它将得到更多的重视与投入,生产出更多的创意与经典。

  且不论结果如何,国家的这一决定,是值得肯定的,它体现了政府越来越注重国家文化品牌的塑造,越来越注重大众文化产业的发展。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多,这从2013年席卷神州大地的广场舞热潮中就可窥见一二。广场舞虽然也倍受各种质疑,扰民、低俗,许多人对此不屑一顾,但我们却不可否认,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于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和健康,文化需求集中爆发所致。春晚上升为“国家项目”,合民意,顺民情。

  但我们在期待央视在“国家项目”的扶持下,可以奉献更多高质量的春晚晚会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的认识到,除了央视春晚,还有更多的民间文化项目需要国家扶持,需要上升为“国家项目”。比如被喻为国粹的京剧,比如据说是国家机密的“变脸”;比如近年风靡全国的二人转,再比如陕北的信天游,各少数民族的民俗项目,电影下乡等。因为比之由高高在上的央视举办的一年才一次的春晚,这些文化项目,更加真切也更加持久的存在于我们身边。央视春晚需要被塑造为文化品牌,但更多更丰富多彩的文化品牌就植根、生长于人民大众之中。文化大繁荣的目的是服务于民,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文化项目更应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让更多的文化项目上升为“国家项目”或者“地方项目”,将文化生产车间更多的转移到人民群众中去,将文化产品更多的送到人民大众的手中,我们才能塑造更多的文化品牌,我们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梦想才能接地气,有后劲,有意义。

  期待着马年春晚的精彩演出,更期待着更多的民间文化绽放美艳的花。

  作者:杨波
  稿源:齐网
  编辑:梁小民

相关信息

我说两句

热门推荐

房产 | 汽车 | 旅游 | 教育 | 财经 | 科技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