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芋

2017-04-11 10:18:25  来源: 齐网

小字体大字体

  作者:李民增  稿源:齐网  编辑:王刚

  山芋,又称地瓜、红薯、白薯等,是一种药食兼用的健康食品。

  有一天,老伴患了感冒,别的不想吃,想吃烤山芋,对我说:“你去买个烤山芋吧。”

  这好办!街口就有。每从烤炉旁边走过,都会闻到一股浓浓的诱人的甜香。只是因为价格比点心、水果还贵,再加上怕血糖增高,就只能香香地吸吸鼻子,享受一下甜蜜,有点留恋地继续走路。

  卖烤山芋的是一位很朴实的庄稼人,就像老家邻家大哥似的。见我一去,他就热情地迎上来。我先是挑了一块模样周正些的地瓜,他接过去一称,三元整,我拿在手里犹豫了一下,他以为我嫌贵,就说:“多好的一块地瓜啊?不贵!”其实,我是怕老伴吃不够,想买一块更大些的。

  那老乡明白了我的意思,就高兴地又给我挑了一块最大的,接近二斤,五元八角,差不多顶二斤鸡蛋的价钱了。

  在我的人生旅途中,山芋曾经是苦难的象征,想不到如今成了人人喜爱的美食。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水肥跟不上,粮食产量很低,每亩地也就一百多斤。赶上灾荒年,只能收几十斤。一亩山芋却要收几千斤。为了填饱肚子,老百姓就多种山芋,营养不高产量高。秋后,家家院子里堆的满满的。挖地窖收藏一部分,更多的是把鲜山芋切成片,晒干,磨成粉,蒸成干粮,黑呼呼的,很有弹性,人们戏称为“胶皮窝窝”,成了人们的主食。谁家饭桌上偶尔出现黄窝窝(玉米面做的)。就是奢侈品,富裕的象征。

  一九六一年,正是生活困难时期,我师范毕业,成为一位公办教师。国家每月供应27斤口粮,三斤白面,24斤瓜干,因为粮食不足,就用瓜干代替。三斤细粮,开始是麦粒,后来换成白面。我舍不得动一点,从粮所买了就送回家交给父母,留着过节或者来客人擀面条儿。我是用山芋面熬糊涂(粥),因为每天不到一斤,蒸窝窝吃不饱。

  走上岗位很长一段时间,每天三顿,我都是在自己住室兼办公室的小屋里用一个小锅熬粥。那时候是16两秤,平均每天12两,每顿4小两,相当于现在的二两半,加上一些菠菜,或者别的什么野菜,熬成两三碗,加点盐喝。顿顿如此,从没有吃过干粮。不要说白馍馍,窝头也没吃过。回忆起来,在那种情况下,我似乎从没觉得多苦。现在想吃么有么,生活好了,又为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犯愁。顿顿想着吃药。

  娘在世的时候,经常对我说:“人有享不了的福,没有受不了的罪。”一点也不假。

  作者简介:李民增,男,山东省聊城市人。作品经常在国内外报刊发表。作品散见于《羊城晚报》、《大众日报》、《齐鲁晚报》、《百科知识》、《中国乡土诗人》、《鲁西诗人》等报刊及《中华网》、《人民网》、《时评界》等多家网站。出版有诗集《春雨潇潇》,诗文集《柳园漫话》。

 

相关信息

我说两句

热门推荐

房产 | 汽车 | 旅游 | 教育 | 财经 | 科技 | 健康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