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展之盐”说略

2014-05-04 14:59:24  来源: 齐网

小字体大字体

  西周时期渠展之盐淋煎而成。在漫长的岁月里,生活在渠展之地的古人逐渐懂得了制卤方法,并且掌握了得浓卤之后再煎煮成盐的工艺。当时用于制卤的就是滩涂上的泥沙,在泥沙上浇上海水,在日光下暴晒蒸凝。如此反复,待卤质充分吸收,便将泥沙收入池中,再以海水浇灌,淋出浓卤。最后将浓卤倾入盔形器中,用柴火煎熬成盐,

  这便是古代所说的“煮海为盐”。南河崖遗址展现的煮盐技术,比上述方法还要先进,这次发掘发现了大量的西周时期煮盐遗迹和煮盐器具盔形器,这些遗存能够组成一个完整的煮盐技术流程,这个流程与两千年后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淋煎法大致相符。

  战国时期渠展之盐的生产方式没有显著变化,从各种资料分析,制盐过程大体如下:盐工一般先在粘土层上挖出一深一浅两个联通的坑,然后在浅坑底部与深坑联通的孔上面铺几层细密的稻草或芦苇,再将其压实作为过滤网,网上撒一层草木灰,把卤水泼到草木灰上,等结出盐花,把盐花刮起,放入黏土坑,浇上卤水,得到更高浓度的卤水,然后以罐盛卤置于盐灶,最后煎卤成盐并破罐取出盐饼。

  《管子·地数》中“君伐菹薪,煮泲水为盐,正而积之三万钟” 这句话分量很重,它实际上是“渠展之盐”生产情况的最简洁的概括,

  至少有这么三层意思:一是“君伐菹薪”说明制盐还处于砍伐干枯的柴草用以煮盐的阶段;二是“煮泲水为盐”的“泲水”不是指“地下的卤水”,而应该把这句话理解为“在泲水旁边煮盐”;三是“正而积之三万钟”是管仲对齐国海盐年产量的估算数,这个年产量不算很高。齐国的一钟等于 640升,换算成现在的重量单位,三万钟大约等于4万吨,是清中期利津永阜盐场年产量(320斤×50万包=8万吨)的半数。

相关信息

我说两句

热门推荐

房产 | 汽车 | 旅游 | 教育 | 财经 | 科技 | 健康

推广

频道推荐

社会 | 娱乐 | 女人

热点排行